查看原文
其他

【院校研究】贺祖斌:论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路径

贺祖斌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9-23

作者简介

贺祖斌,教授、博导,教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刘微微,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引用本文

贺祖斌,刘微微.论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3):51-62.

摘要

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寻,体现出国家规范独立学院办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政策愿景,其核心要义在于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彰显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均衡优质的教学体系、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从发展现实来看,独立学院转设后仍然面临着学科建设定位不清,办学特色难以凸显;教师断层与流失严重,教师队伍结构不稳定;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教学体系结构性失衡;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科研内生动力不足且功利化严重;优质办学资源剥离,办学遭遇认同危机等发展困境。对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独立学院转设后应内外联动,不断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彰显自身办学优势;稳定师资队伍,满足发展内在之需;优化教学体系,提供教学质量保障;重视科研管理,筑牢发展质量内核;汇聚主体协同合力,消除民间认同偏见。

关键词

独立学院;转设;高质量发展;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师资队伍


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校的规模扩张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社会需求随之激增,由公办高校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办学的独立学院顺势而生。独立学院依托办学声誉较好的公办高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增加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大众化进程。但作为一种过渡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其20余年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对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规范引导独立学院转型转设,为独立学院转设后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办学质量和系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优化发展提供了政策遵循。

近年来,学者们对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进行了系列研究。如钟秉林等通过梳理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关键堵点,从政府部门资源统筹、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和风险防控机制建立5个层面提出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路径;阙明坤等通过对我国64所转设独立学院开展实证研究后指出,独立学院转设后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且转设时间因校而定;马悦对湖北5所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独立学院转设后态势良好、稳中求进,同时自主办学品牌塑造亟待加强;等等。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为继续深化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有力支撑。但整体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基于宏观视角对独立学院转设后发展进行分析,而聚焦独立学院转设后内部系统优化,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鲜有涉及,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探究的空间。鉴于此,深入探讨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问题,实现独立学院转设后由机遇竞争向实力发展的高质量转型理应成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点关切。


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对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时代要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特色要求高、质量程度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发展导向,其发展目标是要充分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实践要求是将高质量理念渗透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高等教育成果达成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双元契合,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以“高质量”指引当前及今后高等教育发展趋向,才能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家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应当通过转设从质量洼地迈入质量高地,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剖析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有助于全面把握独立学院转设后办学的正确方向和目标导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逻辑引导。

01

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作为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对高校进行分类设置、指导、支持与评价,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核心内容。在高校分类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有利于独立学院转设后选好自己的赛道,明确起点、聚焦目标、打造优势、凝练特色,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比较优势,推进高质量办学。从独立学院转设后的类型来看,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其特征都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或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确定应用型、技术型办学方向是适切且合理的。应用型或技术型办学定位应以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原则,坚持地方取向的特色化发展,重点关注地方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及变化趋势,重视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办学特色的凝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增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

02

彰显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教育部在《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1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高等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课程和师资,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等要求。相关政策要求为高校学科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独立学院转设后应紧扣应用型、技术型办学定位,主动将学科专业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区域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加强应用型或技术型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联动,集中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原有优势学科升级重构、促进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实现学科专业的优质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并积极争取在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上取得突破。学科专业建设的价值创造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独立学院转设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03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力量。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转设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把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教师,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转设后高校还应通过给好待遇、搭优平台、助力发展等措施为教师提供事业发展和生活安定的保障,以人文关怀和需求关照驱动教师形成自愿、自觉为转设后高校的发展服务与贡献的情怀。

04

均衡优质的教学体系

高质量的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转设后走向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结合应用型、技术型办学定位,独立学院转设后要建构高质量教学体系就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引领统一于转设后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转设后高校要转变传统“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坚持“回归实践和应用”的教育理念,以“知识+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生产技术的迭代要求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大跨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的课程建设,实现课程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提升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占比,以制度平台建构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手段,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与成效,为独立学院转设后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引导。

05

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在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承担着提升科研能力、创新科研成果、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在2022年《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组织科研”,要求高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创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创新发展新局面。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转设后理应主动回应国家“有组织科研”的战略部署,以科研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工具,掌握学科的最新理论及发展动态,强化学科理论研究,为转设后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提供理论支撑;以科研共同体打造为重点,坚定集中优势办科研的决心,提升科研质量和层次;以创造科研环境为保障,为青年教师提供安心开展科研的条件支撑。转设后高校要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形成需要有现实的条件基础。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十四五”时期国家确立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为独立学院转设后发展创设了良好机遇。创新发展特色教育和优质教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应成为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但从办学现实来看,独立学院转设后仍然面临一定的困境,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

01

学科建设定位不清,办学特色难以凸显

特色代表一所大学的办学优势,主要通过学科专业加以体现。对于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而言,办学特色既是优势,也是活力,更是核心竞争力。独立学院转设后需要经历一个重新探索办学模式的过程。因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习依附,独立学院转设后在学科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科建设谋划不足,目标定位不清。科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定位往往是以现有的学科发展基础和教育资源状况为前提,既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又符合高校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能够为学科体系优化提供明确清晰的目标指引。而从转设后的学科建设目标定位实际来看,有些高校学科建设缺乏对整体学科布局的科学论证,学科目标尚未明确,对于建设什么学科、如何建设学科缺乏系统认识。有些独立学院转设后为了求新求异,过度追捧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盲目“破旧立新”,导致学科建设资源支撑不足,学科内耗问题突出。如部分独立学院转设后广泛开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等热门专业,出现了严重的师资不足及资源配置低下等问题,影响自身学科整体发展,且并不能带来实质的学科效应。二是学科建设地方特性不足,建设成效不佳。独立学院转设后多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这就决定了其地方取向的学科建设导向。受制于转设前依附惯性导致办学经验有限、办学模式同质化等问题,一些独立学院转设后为了紧跟时代前沿,试图快速提升办学影响力,在学科建设上盲目紧随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学科目录为指向,学科建设求大求全,导致学科建设与地方发展实际不符,学科结构陷入“贪大了数量,摊薄了质量”的窘境,学科发展特色难以突显,严重削弱了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02

教师断层与流失严重,

教师队伍结构不稳定

师资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关系到独立学院转设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人才培养的能力。独立学院转设初期产生的师资“本领恐慌”以及教师离职波动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转设后的高质量办学。一是新进教师经验不足,导致“本领恐慌”。独立学院原有师资队伍中外聘兼职教师占比较大,这批教师将成熟的教学经验、优质的学术成果及优良的教态教风带入独立学院,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随着独立学院转设,大部分外聘教师回归母体高校,在自有师资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高学历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主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相对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本领恐慌”,产生教学能力与教学要求不匹配等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存量教师流失,影响结构稳定。社会偏见、薪酬待遇以及与教师发展相适配的相关制度和平台的缺失导致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长期存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虽作出了“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待遇”“国家鼓励民办学校按照有关规定为教职工建立职业年金或者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等规定,使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后相关的教师待遇保障在法律层面得以体现,但条例中“依法”“鼓励”“有关规定”等语义均较为模糊,缺乏对应的政策文本依据,其结果是转民高校教师“仍然不可能像公办高校教师那样拥有国家事业编制身份,与之相应的待遇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团队曾进行过一项关于全国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60%的教职工对当前的薪酬待遇不认可,41%的教师对“是否长期在本校工作”则回答“视情况而定”。可见,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对薪酬的满意度整体偏低,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不强,这些都可能造成转设后高校存在教师流失的隐患。

03

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教学体系结构性失衡

教学管理是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独立学院转设后只有充分保障教学质量,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弊端已成为转设后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阻力。一是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重视外延发展,内涵建设不足是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教学管理中,独立学院往往简单移植和套用母体高校的管理模式。因管理经验缺乏及管理能力不足,独立学院转设之后难以在短期内建构契合办学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稳定教学秩序、降低教学风险,转设后高校往往通过片面追求文本制度的规范和完整,以制度化的形式规制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客观公正”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教学管理制度只会让教师被动执行教学方案、遵从外部质量标准,容易催生功利化的教师文化,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极为不利。二是教学体系结构性失衡。在地方高校转型的时代语境下,独立学院转设后必然要走向专业化应用型或技术型人才培养之路,强化实践教学是题中之义。而多数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形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实践教学,导致理论教学体系较为完善,而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严谨规范设计等问题。加之部分专任教师由于教学惯习或教学惰性,未能结合转设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理性审视自身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知识储备有限、学习技能缺位、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教学方法滞后、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使整体教学体系出现结构性失衡,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或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04

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教师科研内生动力不足且功利化严重

科研是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推力,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推动科研成果创新是独立学院转设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受过渡期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独立学院转设后仍然面临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科研内生动力不足、科研动机功利化等问题,对科研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一是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与公办高校相比,项目少、成果少、经费少是独立学院转设前科研面临的突出问题,也造成了独立学院科研管理力度较弱、科研资源不足、科研氛围不浓厚等诸多困境。随着独立学院的转设,长期形成的科研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转设初期很多独立学院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并不健全,导致科研信息渠道不通畅、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整体科研生态。二是教师科研内生动力不足。良好的科研意识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最大限度彰显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力。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转设后的教学主力,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上课及应对其他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正处于生存的高压阶段,家庭、经济负担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工作和生活中频繁切换,时间被高度挤占,无心也无力追求科研,科研热情逐渐淡化,科研内生动力随之受阻。三是科研动机功利化。独立学院在依附性办学中形成了与母体高校高度同质的研究型办学导向,科研项目也以理论研究为主,而对应用研究重视不足。随着转设后高校办学定位的重新调整,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了基础应用研究在其科研中的占比。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需要周期和过程,且应用研究论证过程更为复杂,部分教师基于短期利益驱动,固守其原有以理论为主的研究兴趣,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应用研究重视不足。另有部分教师为突显研究热点、研究创新,盲目“对接”本地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忽视自身的研究基础与研究特长,导致应用研究与高校学科发展不符,与自身专业结构脱节。如此功利性的科研动机不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05

优质办学资源剥离,办学遭遇认同危机

理性行动理论认为,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选择就读社会声誉好的本科高校,以实现阶层地位升迁流动的社会目的可被看作大学生的一种理性行动。独立学院凭借母体高校良好的品牌,满足了部分分数不达公办高校,却又期望进入本科院校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的选择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未来赢得较好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更多期待和可能,这正是独立学院在创建初期获得无限生机并能快速发展的根源所在。然而,从转设现实来看,无论是转为公办、民办还是与高职院校合并,独立学院转设后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公众的质疑。对于“转公”高校而言,虽然转设后仍是公办院校性质,但脱离母体学校的名校光环和资源依托,公众对其独立办学质量、育人能力、就业前景仍存质疑,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此采取等待、观望态度,转设后招生可能受到影响。对于“转民”高校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顶层制度虽日趋完善,多个省份也出台了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但现有政策多体现为规划、方案等宏观设计,而涉及管理实践层面的如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配套制度还存在一定缺失,导致民办高校的价值界定及地方关切依然模糊不清。对于合并转设的高校而言,深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职业本科高校后附加了“职业教育”属性,公众对其身份偏见及学历歧视在所难免。因优质办学资源剥离而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必然加剧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困境。


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独立学院转设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外部主体的协同助力。内部结构优化应以特色学科专业打造、师资队伍结构稳定、教学体系优化、科研管理规范为核心,凸显转设后高校办学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路向;外部主体协同助力应以政府主导、管理者支持和社会接力为重点,汇聚外部支持合力,通过内外联动,为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01

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彰显自身办学优势

学科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面对当前高等教育类型和层次的激烈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多方博弈以及未来生源紧张加剧的外部环境,独立学院转设后应快速找准与市场发展、产业调整紧密相关的契合点与突破口,从超前培育特色学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以及提升传统学科优势3个层面进行学科专业体系建构,夯实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1.超前培育特色学科。近年来,“四新”学科大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及新能源、新技术、智能化、自动化等新兴产业为独立学院转设后培育特色学科提供了契机。独立学院转设后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充分利用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既要动态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结构的规格需求和数量要求,科学谋划学科布局,明确学科建设目标,也应深入研究区域民族传统、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构建独具民族特色的学科体系,通过系统构建特色学科体系超前培育适应于技术和产业变化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如广州新华学院先试先行,开设了国内首个本科阶段呼吸治疗专业,为满足迅速增长的社会大康复需求储备紧缺的应用型、创新型医学技术人才;苏州城市学院优先创立苏州城市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形成学科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的良好格局,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创新动力。这些独立学院转设后审时度势,“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学科建设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成功转变,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2.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后应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合理布局学科专业,关停撤并一部分布局过于饱和或超出高校承载范围的专业,增设一批有助于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且符合高校办学定位的应用型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如无锡太湖学院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打造了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大连东钦信息学院以智慧供应链为特色,增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服务复杂供应链规划与运营管理的大数据分析人才。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有助于从整体上形成更加合理、适切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学科专业之间优势互补、协同作用,为独立学院转设后稳定发展营造优质的学科生态环境。

3.提升传统学科优势。强化与外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办学资源渠道是独立学院转设后快速提升学科优势的良策。一是要借鉴先进的学科理念。转设后高校应积极搭建与高水平大学学科嫁接的桥梁,争取获得先进发展理念的引导和支撑,在保留传统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优化改革,强化对传统学科的高质量、内涵式建设。如重庆移通学院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的民办高校。同时,该校的通信工程等四大传统优势专业通过了德国ASIIN专业认证,其学科优势可见一斑。二是要加大对优势学科的宣传推广力度。部分独立学院转设前已建设了一批具有鲜明行业取向的学科专业,并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影响力,转设后其可继续深化与对应行业企业的合作,提升针对特定学科专业的合作层次与合作深度,形成学科对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和效益提升的稳定性、持续性、创新性影响,并借助行业企业平台加大学科对生产实践驱动、创新和辐射效应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强社会认同,进一步拓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市场需求。

02

稳定师资队伍,满足发展内在之需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其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独立学院转设后需通过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师资队伍结构。

1.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独立学院转设后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高校的顶层规划。转设后高校应重点关注教师发展需求,构建与职称评审、科研、教学等协调一致的教师培训机制,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对教师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核,多管齐下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要制定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探索。转设后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及学生培养特点,制定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多维要素在内的界定标准,以及符合实际且科学规范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为教师身份转型提供标准遵循。三是要鼓励教师自我转型。转设后高校应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教师在待遇上给予一定的特殊奖励,强化教师的自我满足感;允许教师通过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专利等方式获取合理回报,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适度奖励,强化教师自我转型和专业提升的内在驱动。

2.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重视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是确保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教学的基础。一是要完善教师教学管理制度。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岗前培训可帮助新进教师熟悉基本教学流程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适应性。同时,教师资格证为高校教师赋予了合法性身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转设后高校应强化契合教师岗位的制度要求,促进岗位培训制度与持证上岗制度相结合,进而消除新进教师的“本领恐慌”,增强教师的教学自信,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转设后高校应开展常态化的教师进修培训以及入企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综合技能;构建完善的“学校地方政府国家”梯次递进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清晰的路径;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传帮带”机制,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重视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鼓励低学历青年教师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升学历层次,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自信,为转设后高校的高质量教育教学贡献力量。

3.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独立学院转设后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状要求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规范、合理的考评机制。转设后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评价导向,明确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职责的基本评价要求,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奖励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因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有所不同,对两类教师的考评标准理应有所区分,做到贡献与获得相匹配,体现优劳优酬。二是要健全教师薪酬保障机制。尤其是转为“民办”的独立院校应健全教师的薪酬保障机制及相关的福利制度,为教职工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消除教职工工作、家庭、养老保障不足的疑虑,创造事业可期、待遇可观、感情可获的和谐环境,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自觉为转设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03

优化教学体系,提供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独立学院转设后应重点关注教学质量文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教学质量文化指向共同的教学使命、信念、价值与责任,能够唤醒和引导行之有效的教学行动,将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标准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自觉追求。独立学院转设后要寻求教学质量文化复归,营造“质量为本”的教学质量文化。一是要达成教学质量目标共识。教学质量目标共识体现为教职员工对高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规约等客观设计的共同认可和自愿接受。转设后高校应通过积极宣传和引导,驱动教职员工达成对共同教学质量目标的价值追求和美好愿景。二是要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转设后高校应以正式、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和教学管理行为准则框定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序引导教育教学实践,使教职员工养成规范化的教学习惯,达成对教学质量管理文化的自觉遵循。三是要开展常态化的教学评比活动。转设后高校要建立健全开展教学评比活动的常态机制,以教师发展为基础,以教学质量提升为目的,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教学成果评奖、教学质量检查、教学经验交流等制度化的教学评比活动,在校内营造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驱动教师通过关注教学质量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的行动自觉。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转设后的课程结构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且要充满持续活力,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课程元素,避免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相偏离。现代教育理念要求独立学院转设后要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及市场需求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一是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组合。针对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两类高校后的人才培养差异,转设后高校可设置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模式,如探索构建“基础学科课程+核心学科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基础学科课程+技术学科课程+综合技能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分别对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转设后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途径重点培育或新增应用特性突出、切合就业市场需求、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课程,打造专业“金课群”,培养对应行业企业、对标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或职业型人才。同时,基于当前人才市场“学力”“资格”的需求转向,转设后高校应将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赋能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针对实践育人开发出一套独特的“四真三化”应用型课程体系,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品牌,其人才培养成效深受社会赞誉。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认知职业、适应就业的重要过渡。奥哈罗兰(David O′halloran)认为,真实情境中的工作任务具备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功能。传统学科发展逻辑导致独立学院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而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缺乏应有的重视,转设后高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一是要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实际教学需要。探索情境式、案例式和项目式教学可强化学生对教学的融入、互动和参与,促进专业理论的转化与运用。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实务精英进校开展流程式、操作式和展演式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实践的理解,优化实践教学效果。二是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和打造实践教学平台。转设后高校应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践指导以及评价考核等管理文件,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规范、有序衔接;根据专业的市场化需求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如实验室、实践基地、云空间、软件系统及教学项目等,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转化迁移,实现学生自我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如重庆移通学院作为唯一一所拥有与通信运营企业同步的移动通信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等前沿高端实验室的转设独立学院,其培养的学生在世界或中国五百强企业就业占比达到10%,服务区域第一支柱信息产业就业占比达到60%以上,由此可见其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成效。

04

重视科研管理,筑牢发展质量内核

科研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基于独立学院转设初期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动机功利化等问题,转设后高校应以科研管理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优化科研合作组织体系为载体、以健全科研服务保障机制为支撑,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1.加强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科研管理平台是科研活动规范运行的重要支撑,加强科研基础资源建设有利于独立学院转设后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是要完善科研数据管理平台。先进的信息技术能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便捷的渠道。独立学院转设后应集结校内优质资源,打造专业的科研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收集极具研究价值的科研数据和信息资源,以较高的预见性加强对现实复杂问题及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争创原创性、创新性成果,带动学科专业优化发展,助力独立学院转设后科研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构建科研交叉合作平台。传统以学院、学部、学系组成的科层组织结构不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转设后高校可探索搭建以明确的科研目标和项目为驱动的纵横交错矩阵式组织结构合作平台,通过打破组织和学科壁垒,实现科研的集群化发展,发挥集中力量开展科研的协同优势。三是要协同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共享是转设后高校打通资源渠道的重要方式。转设后高校可与其他高校、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实现数据甚至科研成果的共享,另一方面可选派科研精英参与各类研究基地或研究机构的管理与服务以及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研究,进而整体提升转设后高校的科研水平。

2.优化科研合作组织体系。提升科研高度、强化成果质量呼唤勇于创新的科研合作组织体系。优质的科研合作组织体系能够聚焦前沿发展、引领研究方向、产出创新成果,推动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变革与进步。一是要完善科研组织模式。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践行者,对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整合革新起到关键作用。转设后高校应在校内加强引导,转变教师“学科独进”的传统科研观,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载体,以学科互补为原则,积极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跨阶段的多元主体融合科研模式。同时,转设后高校还可通过实施科教融合、产学研融合等协同育人项目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研究训练,形成科研体系系统化、科研主体多元化格局。二是要创新校企合作形式。转设后高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育人优势,建立产业联络员和企业特派员制度,鼓励优秀科研骨干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发现问题,挖掘培育与生产紧密关联的新的科研增长点,创新研究方向;大力引进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专家担任校内首席教授、客座教授,指导校内教师开展对标行业、对应企业需求的应用研究,提高研究的社会实用价值,提升独立学院转设后的社会贡献度和办学影响力。

3.健全科研服务保障机制。科研服务保障是激发科研动力、激活科研潜能的重要支撑。独立学院转设后要建立健全科研服务保障机制,一是要深化科研管理改革。转设后高校内部应深入推进“放管服”管理改革,提升科研经费投入的稳定性,赋予科研人员适度的经费自主使用权,激活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和创新活力。二是要探索工作量转换制度。转设后高校可探索建立教学科研工作量转换制度,在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适度减少高职称、高学历或具备较高研究能力的科研骨干群体的教学工作量,确保该类群体开展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产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是要强化科研竞争激励。转设后高校应加大对原创性、应用性研究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深入区域行业企业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适切企业生产实际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并以研究成果价值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大小作为科研考评的重要观测点;将考评结果纳入工资绩效或年度考核,用制度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内生动力,赋能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创新发展。

05

汇聚主体协同合力,消除民间认同偏见

高等教育质量的民间认知所引发的民办高校或职业本科高校的身份认同偏见对独立学院转设后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强化不同主体对民办高校或职业本科高校的理性认知,消弭民间认同偏见,有助于独立学院转设后平等、优良发展环境的营造。

1.强化政府的规范引导。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资源的提供者,要树立管理与支持并举的理念,重点加强对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或合并为职业院校后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做好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的引路人。一是要完善民办教育统筹联动机制,健全地方税务、审计、工商、土地、规划等多部门协同管理体制机制,分工负责做好独立学院转设后的法人登记、财政投入及税收优惠等工作。二是要探索构建民办教育资助体系,给予独立学院转设后在工资福利、税收减免、生均奖助等方面的补贴资助,或通过项目资助缓解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各项发展经费困境。三是要建立民办高校督导制度,定期派遣督导专员或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对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办学质量进行审查评估,并通过相关信用信息平台发布举办者情况、办学条件及监测评价质量报告等重要办学信息,监督转设后高校的办学运行。

2.转变管理主体的办学理念。独立学院转设后要维持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管理主体转变办学理念。举办者要坚守“质量为本”的办学初心,以育人为根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恪守办学职责,以稳定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认同,确保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母体高校应秉持共同为高等教育发展助力的大局意识,调整“转设即分手”的割裂观,通过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继续为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提供办学管理、师资和其他层面的帮扶,助力其在转设初期实现平稳过渡。

3.推动民间的支持接力。在政府政策引导、举办者初心办学及母体高校的合作帮扶中,社会各界也应做好支持接力,汇聚对独立学院转设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合力。行业企业应转变“唯出身、唯名校”的用人观,从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角度出发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考核标准,引导转设后高校学生对口就业,为学生提供平等、公正的就业环境。民间应逐步消除对民办高校及职业院校的认知偏见,树立不分高低等级的公平认知观,一方面有助于减小转设后高校的发展阻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精神负担及职业困惑。不同主体应通过协同合力,赋予转设为民办高校或合并为职业院校的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同等的社会地位,共同为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打造公平、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


分享、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